欢迎来到山西中医药大学人事处!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德师风   >   正文

以平凡铸不凡 以初心践使命——2025年度师德标兵 第三临床学院 郭春兰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9-11





郭春兰,女,1977年1月生,山西翼城人,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讲师,现任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学院教学秘书、教工党支部书记。曾获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一、初心如炬:做党的教育方针的坚定践行者

郭春兰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第一身份。担任支部书记以来,她组织支部党员常态化开展政治学习,聚焦党的教育方针最新解读(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要求),通过专题党课、研讨交流等形式,确保党员教师深刻理解方针内涵。推动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树立支部内师德模范,开展“师德承诺”等活动,引导党员教师以高尚师德践行育人使命。

二、知行筑魂:带队赴乡野,用行动引领师德风尚

“医道至善,师者仁心”,这是她始终坚守的信念。2024年7月,郭春兰随山西中医药大学萤火之光队赴枣岭乡开展“三下乡”实践,那段扎根基层的日子,既是她践行医者使命的征程,更是以行动传递师德温度的修行。

她始终将“德技并修”贯穿育人全程。义诊现场,她轻握村民的手腕,在感受脉息浮沉间辨症断因时,也会拉着学生的手讲解“望闻问切”的精髓——看舌苔颜色判断脏腑虚实,听村民主诉捕捉隐藏病症,更轻声叮嘱他们:“行医先修心,诊病先共情,百姓的需求才是我们的方向。”为村民测量血压血糖时,她会同步讲解指标背后的健康隐患,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话语,既解村民之忧,也为学生树立“以患为友”的服务标杆。

她常跟学生们说:“中医药的生命力在民间,你们既要学好岐黄之术,更要扎稳为民的根,这才是医者该有的模样。”

从诊室里的手把手教学,到田埂边的健康宣讲,她始终相信,师德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每一次诊疗、每一句叮嘱的行动。能以己之能,既授学生“治病之技”,更育他们“济世之心”,便是作为教师最珍贵的收获。

三、砖铸匠心:化身“革命一块砖”,精研教学与科研之路

“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句朴素的自我概括,恰是她身兼教师与管理者双重角色、深耕教育科研领域的生动注脚。

在科研攻关的赛道上,她主动对接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等部门的课题申报需求,为解决教育教学与医疗卫生领域的实际问题贡献力量,每一次课题申报的筹备,都是对专业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双重打磨。

在教学一线的讲台前,她更是以超高强度扛起育人重任。每学年500多学时的授课量,覆盖诊断学、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传染病学等多门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备课、授课、答疑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精力投入。而每次走进课堂时同学们的“惊讶”,不仅源于她管理者身份与教师角色的切换,更源于她总能以饱满的状态、扎实的专业功底,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讲得清晰易懂,让课堂始终充满吸引力。

教师的育人初心与管理者的责任担当,在她身上实现了无缝融合。她用行动证明,“革命的一块砖”不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担当——哪里有教学需求,她就扎根讲台;哪里有科研任务,她就冲锋在前,在多重角色的奋斗中,书写着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热爱。

四、微光成炬:做有温度的教育“勤务员”

教学秘书的岗位没有讲台前的高光,却藏着支撑教学有序运转的细碎坚守,而这份坚守本身,正是师德最质朴的注脚。

排课表上密密麻麻的课程与教室,要反复核对避免冲突;每场考试的监考安排,需精准匹配教师与考场;突如其来的调停课申请,得第一时间协调师生、更新信息;教学评估过程中,更是要梳理海量材料、对接各项环节——这些看似繁琐的工作,她总以耐心一一捋顺,从不让忙碌消磨掉细致。

即便生病,她也放心不下手头的事,身体刚有好转便立刻返岗,生怕耽误了工作。有人问她何必如此较真,她总笑着说:“教务工作连着老师的教、学生的学,我多上点心,大家就能少些麻烦。”没有激昂的誓言,她却用日复一日的尽责和担当,将师德融入每一项教务细节,如微光般温暖着教学的每一个角落。

一支粉笔写春秋,三尺讲台育桃李;一颗初心映党旗,十年春秋铸师魂。郭春兰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位党员教师的责任担当。没有惊天壮举,却在平凡岗位的坚守中,将初心熔铸为使命,用点滴行动铸就教育者的不凡,尽显新时代师德楷模的担当与风采。




版权所有© 山西中医药大学人事处
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晋祠路一段89号| 邮政编码:0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