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年复一年,跋涉于三晋大地的山野林间,探寻着草木精华的奥秘;他们日复一日,坚守于三尺讲台与实验方寸之地,播撒着中药学的种子。他们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全过程,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他们就是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药用植物教研室全体教师。
一、铸魂育人守初心,知行合一的“躬耕者”
作为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工第一支部的核心,支部书记刘计权同志和组织委员薛美昭同志积极发挥“头雁效应”,着力推动“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在党支部的引领下,老师们自觉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在资源普查、采药实习、科技创新、服务基层等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中,党员教师总是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党建带业务、业务促党建的良性循环,为教研室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红色动力”。
这份对初心的坚守,同样体现在二十年如一日的实践教学中。每年暑期,教研室的老师们都会带领学生深入太行、吕梁,开展艰苦而充实的采药实习,累计培养学生3000余名。在与学生朝夕相处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顶酷暑、冒风雨,手把手教学生辨识药材,讲述每一味草药背后的故事与功效,将广袤的自然天地变为最生动、最深刻的课堂。这份坚守,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锤炼了学生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怀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
二、教学科研相融合,锐意创新的“开拓者”
面对药用植物生长季节性和地域性的教学难点,教研室团队没有固守传统,而是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他们锐意创新,师生共建,倾力打造了涵盖分类学、显微结构、形态学、鉴定卡等多维度的“药用植物电子资源库”。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学生能够“随时学、随地学”,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认知广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典范。这一教学成果并未止步于校园。它被深度应用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这一国家级重大任务中。教研室全体教师连续三年作为带队队长或技术骨干,带领学生奋战在普查工作的最前沿,从野外考察到内业整理,师生同心,将论文写在三晋大地上。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完成的核心成果《山西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及普查成果数字化建设》荣获2023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二等奖。电子资源库更成为编纂标志性著作《药用植物资源大典·山西卷》的核心支撑,未来必将为山西乃至全国的中药资源研究、鉴定与利用提供持久助力。
三、倾心指导促成长,薪火相传的“引路人”
教研室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老师们不惜投入大量业余时间,悉心指导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在张瑜、刘计权等老师的全力指导下,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互联网+”大赛)、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得金奖、银奖、铜奖等多项荣誉。张瑜老师荣获“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这些奖项的背后,是老师们无数个日夜的精心点拨与陪伴,是他们甘为人梯、助力学生翱翔的博大胸怀。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探索未知、勇敢逐梦的坚强后盾,完美诠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本色。
四、服务社会显担当,根植土地的“奉献者”
教研室的老师们深知,学问绝不能囿于象牙塔。他们积极将专业知识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彰显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刘计权、贺润丽、薛美昭、樊杰老师作为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山西省“三区”人才、山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GAP专家,长期深入晋东南、晋北等中药材主产区,多次对农户和企业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产地加工等环节提供精准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为提升山西省中药材品质、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切实贡献,赢得了基层群众的广泛赞誉。
2024年,薛美昭老师积极参与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为中小学生生动讲解药用植物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展现了新时代教师服务社会、传播文化的风采。薛美昭老师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刘计权、薛美昭老师荣获“山西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称号,正是对他们卓越贡献的肯定。
从苍茫山野到三尺讲台,从实验室的显微镜到田间地头的手把手,药用植物教研室的教师们用脚步丈量三晋,用汗水浇灌课堂,用智慧启迪心灵,用担当服务社会。他们是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先进集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生动实践者。他们将继续植根于山西深厚的文化沃土,坚守育人初心,勇担时代使命,为培养更多中医药优秀人才、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