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医学系简介:基础医学系成立于2018年,现设5个课程组,共有教师27名。学系始终坚持师德师风建设与专业发展并重,建成多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师团队恪守育人初心,锐意创新,荣获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奖,持续推动医学教育质量提升。
近年来,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持续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积极营造风清气正、潜心育人的良好生态。
在持续推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学系多措并举,系统推进:一是坚持思想引领,筑牢师德根基,将思想政治建设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专题学习、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与示范交流等活动,不断增强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意识,引导大家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二是潜心教书育人,恪守师者本色,教师常年坚守教学一线,默默奉献,教授100%为本科生授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将科研前沿融入课堂教学,多名教师主动承担学业导师和创新创业导师工作,全心指导学生成长,深受学生尊敬与爱戴;三是恪守学术道德,弘扬清正师风,强化学术规范与医学伦理教育,营造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近年来无一起师德失范或学术不端行为,以严谨治学、专业素养和高尚师德赢得学生广泛认可;四是注重传承创新,凝聚团队合力,通过新教师入职宣誓、荣休教师传承仪式特色活动,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团队归属感,形成老中青传帮带、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上述扎实的师德建设基础之上,学系涌现出一系列典型经验和突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课程建设为根基,彰显潜心育人的师德本色
教师团队长期深耕教学一线,拒绝浮躁,甘于奉献,通过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于2022年获批山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并于2025年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病理学》和《药理学》课程也于2022年荣获山西省一流课程认定。一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精益求精的系统工程。这些成绩背后,是团队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大量时间与精力倾注于课程设计、资源开发与教学创新,持续优化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切实统筹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成果,生动诠释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教师潜心教学、追求卓越的师德风范。
二、以成果创新为引擎,诠释精益求精的师者担当
学系教师在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方面成效显著:刘琪主持完成的“四维驱动、六途径协同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成果获2023年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元海军主持完成的“常见医学寄生虫生活史FLASH动画、不同放大倍数下常见病原生物形态学图谱”成果获2018年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贾璐教师团队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新医科副高组二等奖。多年来,教学成果的持续积累,彰显了团队甘于奉献、协同攻坚的“工匠精神”;其反复打磨、不断突破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职业追求。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们投入大量课余时间深入教学研究、悉心学生指导,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深刻内涵,并通过举办分享会、公开课等形式,传播先进教育理念与育人智慧,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见贤思齐、潜心教学的内在动力。
三、以竞赛指导为舞台,展现甘为人梯的师者情怀
在指导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方面,学系教师同样表现突出:杨琬芳、郭羽、李保珍等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比赛,分别荣获北部赛区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郭羽老师指导的项目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山西赛区金奖。从项目选题到作品优化,指导教师团队全程倾注大量时间和心血,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不间断的指导。备赛过程虽历经波折,教师们始终与学生并肩作战,言传身教地诠释了“恪尽职守、关爱学生”的师德内涵,使竞赛成为践行师德、传递价值的生动课堂,极大带动了更多教师投身教学改革与育人实践。
基础医学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初心与使命,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展望未来,学系将持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与学术水平,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