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杏林廿余载 医者仁心育桃李

杨发明,男,汉族,1977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任山西省针灸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教研室副主任,扎根临床与教学一线二十余载,以仁心仁术守护生命健康,以高尚师德培育医学新人,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融入治病育人的生动实践,先后荣获“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医生”“山西省脱贫攻坚专项奖励”等荣誉称号,是新时代德技双馨的医务与教育工作者典范。
一、信念如磐,忠诚担当的健康守护者
杨发明同志始终将坚定的政治信仰作为立身之本、从业之基,旗帜鲜明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刻领会并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牢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丰富内涵,将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毕生追求。作为科室负责人和党支部书记,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将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落到实处,把对党的忠诚转化为服务患者、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
二、深耕杏坛,立德树人的教育引路人
杨发明同志深知,医者之魂在于德,育人之本在于德。作为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教研室副主任和山西省针灸医院老年病科主任,他肩负着临床医疗与医学教育的双重使命,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高尚医德的塑造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杨发明同志肩负着临床医疗与医学教育的双重使命,他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视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事业接班人为己任。在研究生导师与临床带教骨干的岗位上,他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临床带教本科生超百人,年均带教实习生、规培生、研究生超过50人次,足迹遍布课堂与病房。
(一)创新模式,融通理论与临床。他深谙中医药传承的精髓在于实践。在临床教学中,他大力推行“床边教学+病例研讨”模式,将课堂设在病房,在真实的医疗场景中引导学生观察病情、参与诊疗、动手操作。年均组织高质量病例讨论数十场,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临床思辨能力。他始终践行“师带徒”传统,强调口传心授、手把手教导,确保技艺传承的精准与规范。在承担本科《针灸治疗学》、《中医情志养生学》等课程教学时,他打破理论壁垒,将个人宝贵的临床经验,如疗效显著的“醒脑通督针法”,以及学科前沿动态,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使抽象知识变得生动可感。他尤其注重技术操作的规范性与医疗安全,通过标准化示范、严格考核与安全教育,为学生筑牢安全行医的底线。
(二)科研引领,提升学术素养。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悉心指导学生在《中华中医药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篇,点燃了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他主持的4项省部级课题研究过程,不仅是科研攻关的阵地,更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科研态度、科学思维方法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生动课堂。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具备了初步的科研探索能力。
(三)教材建设,推动传承创新。他积极参与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参编《中医体质养生学》、《中医老年养生学》两部教材,将学科前沿与自身临床经验融入其中。同时,主编或参编《脑卒中针灸康复诊疗》、《中西医结合望诊启迪》等专著,不仅系统总结了相关领域的诊疗经验,更特别强调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为中医药教学与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力推动了学科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四)言传身教,浸润医德之魂。在临床带教中,他不仅是医术的传授者,更是医德的示范者。在病床前,他手把手教导学生辨识脉象、选取穴位的同时,更注重言传身教:如何耐心倾听老年患者的诉求,如何敏锐体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如何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和选择权,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坚韧。他常常告诫学生:“医术是根,医德是魂。一名真正的好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解除病痛,更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廉洁自律的职业操守。”他以自身拒收红包、廉洁行医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了清正廉洁的标杆。
杨发明同志以银针为器,承载仁心;以讲台为田,播种希望。他始终将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将医者的责任扛在肩上,将师者的使命记在心间,将党员的忠诚融入血脉。在平凡的岗位上,他用精湛的医术解除病痛,用高尚的医德温暖人心,用无私的奉献服务社会,用深情的教诲培育新人,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优秀医务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是当之无愧的德技双馨楷模和立德树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