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西中医药大学人事处!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德师风   >   正文

2025年度师德标兵——校纪委 张卓铭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9-11


师德为先 育岐黄之才



 张卓铭,男,1981年1月生,山西高平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中共党员,讲师,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秘书,2020年获评“优秀教师”。在山中医的讲台上,张卓铭怀着对中医药文化的无限热爱和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怀,以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教学一线授课,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同行的赞誉。



一、坚定政治方向,筑牢思想根基

张卓铭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一名中医药大学的教师,不仅要传授中医药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巧妙地将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历史与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相结合,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祖国医学的伟大,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医药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史实和数据,向学生展示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将爱国情怀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二、高尚道德情操,引领学生成长

张卓铭在教学中秉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理念,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课堂上,不仅传授医学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通过讲述古代医家的医德故事,如药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彰显了孙思邈“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精神。以及他提出的“医者,仁术也”,强调的“医德三宝”:仁、义、信。引导学生树立“医者仁心”的理念,让学生明白,作为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他的使命不仅是治病,更是用真心去呵护生命。

三、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岐黄之才

张卓铭在教学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积极学习,深入研究,并遵循教育规律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针对所学专业情况的不同,结合课程有针对性的讲解,如中医临床专业,核心是培养“辨证论治”的临床能力,讲解中国医学史时需聚焦“历史名医名案与现代诊疗逻辑的关联”“经典理论的临床应用演变”等;又如中医定向班重点讲解“能解决基层常见病、多发病,适应基层医疗资源有限的场景”,让学生掌握“用简便方法解决基层问题”的历史智慧;又如康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中医传统中的“养生、导引、外治”等思想与现代康复高度契合,讲解时聚焦“传统康复技术的历史演变、核心原理与现代康复场景的结合”,让学生理解“现代康复的很多理念,在传统医学中早有实践”。同时,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医药历史的发展脉络,引导他们深入研究,激发他们对中医药的热爱。凭借这份责任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效,赢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四、严谨治学态度,推动学术发展

张卓铭担任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秘书期间,潜心钻研学问,把科学研究、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协助导师团队,带领本学科研究生深入挖掘古代医学文献,积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引导研究生“精准定位短板、拆解任务门槛、提供阶梯式支持、建立信心与节奏”,通过“小目标-小反馈-小进步”的正向循环,逐步培养其学术能力与自主意识,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授课之余还积极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经常到社区、小学等地举办中医药文化讲座,免费向广大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信任中医药。

在未来的教育征途上,将始终坚守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以热忱与笃行助力山西中医药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所有© 山西中医药大学人事处
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晋祠路一段89号| 邮政编码:030024